避難硐室壓風供氧裝置避難硐室壓風供氧裝置壓風自救裝置壓風自救和避難硐室有關規定避難硐室。避難硐室的位置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避難硐室應符合下列要求:(一)避難硐室必須設置向外開啟的隔離門,隔離門設置標準按照防突反向風門標準安設。室內凈高不得低于2m,深度應滿足擴散通風的要求,長度和寬度應根據可能同時避難的人數確定,但至少應能滿足15人避難,避難硐室每人應有不低于10米2的有效使用面積,臨時避難硐室每人應有不低于09米2的有效使用面積,并按規定留有一定的備用系數(避難硐室的備用系數不低于12,臨時避難硐室和可移動式救生艙的備用系數不低于11)。(二)避難硐室隔離墻采用磚、料石或其它材料構筑,墻體厚度不小于05m。四周掏槽見煤、巖實體,且不小于02m。保證墻體平整、無裂縫、重縫和空縫,滿足強度要求且嚴密不漏風。(三)門框可采用堅實的木質結構,但厚度不得小于100mm。門框要包邊沿口,有墊襯,四周與門扇接觸嚴密。隔離門扇采用堅實的木質結構,包制鐵皮,保證門扇平整不漏風,背面使用角鐵、槽鋼或規格120mm100mm的橫梁加固,門扇厚度不小于50mm,平整不漏風。隔離門門軸必須設置在工作面一側,隔離門能自動關閉。(四)在避難硐室必須裝備壓風自救裝置、避災自救物品。壓風自救裝置按多避災人數裝備。每人供風量不得少于03m3min。如果用壓縮空氣供風時,應有減壓裝置和帶有閥門控制的呼吸裝置避難硐室(五)避難硐室內應根據通風,且在周邊噴漿或砌墻抹面,防止瓦斯積聚。采用錨噴、砌碹等方式支護,支護材料應阻燃、抗靜電、耐高溫、耐腐蝕,頂板和墻壁的顏色宜為淺色。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米。(七)避難硐室避難硐室,以后每掘進500m設置一個避難硐室。避難硐室管理。外應設置物理反光等醒目警示標志,并強化日常維護避難硐室或設置救生艙。四、壓風自救安裝位置及數量壓風自救裝置。壓風自救裝置安全(七)壓風自救袋風壓不得小于01MPa,每個自救袋供風量不得小于01m3min。撤到地面的,必須在距離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圍內建設避難硐室。壓風自救的安裝地點以突出煤層采、掘工作面為主其它工作面由礦(井)總管理避難硐室。決定。安全(五)工作面回風巷道的皮帶機頭、絞車等固定的有人工作地點,專用回風巷有維修巷道施工地點,應至少安設一組壓風自救裝置(數量不少于2個)。(六)低位(高位)預抽巷打鉆工作地點,必須設置措施。壓風自救裝置避難硐室安裝在采掘工作面巷道內的壓縮空氣管道上,設置在寬敞、支護良好、水溝蓋板齊全、沒有雜物堆的人行道側,人行道寬度應保持在05m以上,管路敷設高度應便于現場人員自救應用。壓風自救袋的安裝高度以減壓閥下口為標準避難硐室應符合礦井壓風自救裝置五、壓風自救系統的管路規格應按礦井需風量、供風距離、阻力損失等參數計算確定,但主管路直徑不小于100mm,采掘工作面管路直徑不小于50mm,其它分散地點管路直徑不小于25mm。有條件的煤礦宜采用無縫鋼管。管路軟連接處必須使用有煤安標志的高壓軟管。長距離供風必須適當增大管路直徑,滿足供風量需要。,防止災變破壞。進入煤礦礦用產品壓風自救裝置六、主送氣管路應裝集水放水器。在供氣管路與自救裝置連接處,要加裝開關和汽水分離器,以保持供風清潔,防止自救袋減壓閥經常堵塞。壓風自救系統閥門應安裝齊全,閥門扳手要在同一方向,以保證系統正常使用。應具有減壓標志。避難硐室和救生艙,并設置供氣閥門,接入的礦井壓風管路應設減壓、消音、過濾裝置和控制閥,壓風出口壓力在01~03MPa之間,單個出口供風量不低于03m3min,連續噪聲不大于70dB。八、井下壓風管路應敷設牢固平直,采取保護措施(如在底板埋管或采用同等直徑高壓軟管等)。九、壓風自救裝置